上星期看了CSI第十一季,某一集講到「囤積狂」,

囤積成性的屋主把所有東西都留著,一樣都不願意丟,整棟屋子塞得滿滿的,比方什麼祖父從西班牙帶來的大鐘、女兒參加成年禮的禮服、大學畢業學士服、舊縫紉機或是書籍等等各式各樣「帶著回憶」的舊東西塞得滿滿一屋子,只因為帶著回憶而不願拋棄,同時也用這些東西來建構屋主的世界。


囤積狂,不是指那些收集特定、有價值、有趣且能分類編輯的興趣嗜好(如收集公仔、收集郵票),

而是什麼都要留著,有用的或無用的東西他們無法判別存去,擔心會丟掉重要的東西,甚至會有「災難式的預期想法」,認為這個東西留著一定會有用,要是沒有了怎麼辦?

可是當你介入,告訴他這樣是不正確的,這樣東西不需要了,他卻認為他這是正當的儲存物件、不浪費的原則,若是你態度強硬一點主動幫他丟棄了某樣東西,他會坐立不安情緒起伏直到把東西撿回來為止。


我看到這裡真的是冷汗直流,我奶奶就是這麼一個無法忍受「要是沒有了怎麼辦」的人,從食物、日常用品、到衣服,無一不備得齊全甚至超過想像,老家有兩個大冰箱+一個冰櫃卻還常常不夠用,大家(對,這裡的大家指的是我爸爸跟我這一輩)小時候的衣服、被子也全都留下來一包一包堆在屋內捨不得丟,總說那衣服多好又多貴。她很多東西都捨不得丟,甚至大掃除的時候會來翻我垃圾說這個是好東西怎麼可以丟掉!

雖然說我很詬病她這些習慣,但仔細想一想這卻是她這個年代經歷過的創傷,奶奶經歷過日本統治時代,打仗跟經濟貧乏之下,吃的用的都很匱乏,才讓她養成這些囤積行為。

而更糟糕的是,我受到奶奶潛移默化卻一直到上星期前都尚未省悟,這些囤積行為也一直出現在我生活中而不自覺。(從小常會被斥責「這個還用得到,為什麼你要丟掉?為什麼你這麼浪費?」久了就無法自己決定該不該丟棄某樣東西,深怕會被這個斥責「懲罰」,下次要用的時候就沒有了)


於是....

狗玩具的吊牌,捨不得丟,

沒有用的紙盒,捨不得丟+總有一天會用到,

用光或是剩下一點點的保養品空瓶,捨不得丟,

高中/大學的筆記,捨不得丟+總有一天會用到,(馬的見鬼,都畢業了留筆記要幹麻)

好吃某牌餅乾的漂亮紙盒,捨不得丟,(餅乾會再生嗎?留那盒子要幹麻)

漂亮的牛奶玻璃瓶,捨不得丟,

書的腰封,捨不得丟,(夾在書中當書籤啦)

壞掉的手電筒,捨不得丟,

....

還有一堆看起來毫無用處根本是垃圾但是我又捨不得丟的東西,原來我也是囤積狂!


雖然現在我長大了,很多事情可以自己決定了,但我一直未從這樣子的潛意識中醒來,始終活在「害怕懲罰」的框架中,

終於在看了這集CSI之後讓我聯想起奶奶、聯想起小時候的經驗,聯想起我櫃子裡亂七八糟的東西,我才恍然大悟:其實我不需要留著這些無用的東西!

於是我花了幾天時間整理了書櫃、整理了四處堆積的雜物,一開始非常難抉擇,要丟還是不丟?這個東西丟了會怎樣嗎?反覆猶豫,後來才終於明確的確定自己要把這些無用的、自己拿來假想懲罰自己的東西通通丟掉,雖然還不敢說我走出了這個囤積狂的框架,但至少我踏出了一步。


影片後段又提到佛洛姆的心理分析,人的內在追求可以分成兩種傾向:擁有存在

追求擁有傾向的,藉由佔有跟贏得更多物品上得到幸福,但這是不健康的,這份幸福感會隨著失去某人某物而消失,人也會跟著倒下或崩潰;

追求存在傾向的,透過經驗、互動得到幸福跟成長,特別是當一個人的人生意義不在於擁有,而是以自己的存在來衡量時,人們便不會害怕被他人奪去自己的人生意義,也因此,他人的存在並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存在價值,人與人之間便不在駕馭他人,也不在權力的抗爭模式下互動,而是在懂得彼此分享、扶持的交往之下。

(部分文字節錄於此,若想更清楚了解佛洛姆的理論可以看一看)


當今物質掛帥的社會,我想大多數人還是以追求擁有為目的,我必須承認我也是被這樣教導的,我的囤積狂有可能一部分來自於此。

當你佔有了又如何?失去了又如何?別作無法失去只在乎擁有的囤積狂,有時候跳脫社會框架看一看,或許你會明白什麼是存在。

一起加油吧!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a女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